911制品厂麻花

《秦俑漫笔》教后感

2013-05-27 作者:田艳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伴随着公开课的结束,两个多周的忙碌准备也告一段落了,回想此次公开课准备的过程,我的心中至今仍是忐忑不已。最初选择这篇文章来开课,一方面是基于对于秦俑以及那段历史的着迷,想要带领学生去一起体会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脉络清晰,在授课当中的操作性也比较强,带着这样的初衷,我开始了第一次试讲,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准备过程中搜索了秦俑的相关资料、艺术魅力、历史价值等方面的资料,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注意力放在了文章的脉络及作者的游踪,着重理清段落联系进而逐段进行分析,虽然导入阶段播放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但是课文分析过程中缺乏亮点,学生反应平淡,最终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堂既不生动,也不有趣的“阅读理解”课。
    课后总结时,来听课的老师跟我一起讨论,给出宝贵的建议,我决定适度减少对文本的关注,增加课文趣味点以提升课堂气氛。带着老师们给我的启发,我又将文章写作的时代及作者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登陆了作者的博客,了解他的生平经历,阅读他的其他文章,我也有了一点初步的思路,即,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对秦俑艺术特点的把握只是以概述的方式出现,参观中的情感才是贯穿始终的文脉。而为了解决趣味性的问题,我恶补了对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大量纪录片,对其中提出的例如兵种配合,标准化生产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相信此类细节必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第二次试讲,我带领着学生们研究了排兵布阵,讨论了秦时旧制中的文明光辉,同时又穿插了文本的分析,课堂气氛终于被调动起来,从学生充满惊讶的眼神中我也获得了很大的鼓舞,但是,在情感主线与文本进行融合的时候,我始终觉得非常生硬,另外,尽管我很希望将时代的背景引入文章分析中,但是切入点的选择始终是个大的难题,秦俑本身就是传奇故事,围绕其进行研究的文章、著作、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在挑选切入点的过程中,让人一直处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难以取舍。因此,这次试讲其实是准备不充分的,里面的有些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三次试讲,我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力求在结构和时间把握上做好平衡,在情感主线上,我希望采用从文章中提取相关词句然后进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可以领悟这一要点,继而展开后续的时代背景分析,但是,由于自己过于纠结于平滑的导入效果,直至课前仍然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反而混乱了自己先前的思路,讲出了四不像的效果,重点模糊,顾左右而言他,现在想起,那份混乱实在是让人崩溃。
    可以说,昨天下午第七节课的下课铃声是我准备公开课2周来听到的最悦耳的声响,这期间对自身课文、课堂把握能力的质疑则贯穿始终,在最后的阶段,我几乎满脑子都是秦俑,这种心态,尽管有些不成熟,但是也是实实在在的精神状态。
    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心中也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作为一个不满三年的新教师,在对课堂的把握、有效引导学生的回答上面还显得比较稚嫩,根据课堂生成进行巧妙转化的工夫还不够,比如在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情感的时候,如果能够顺势引发学生去深入思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是如何将情感表现出来的,就会给后面作业中的写作更多的指导;再比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情感进行罗列时,可以建议从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顺序进行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忽前忽后、比较混乱的状态了;这些遗憾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使自己的课堂不断成熟。
    在此,我特别感谢一直陪伴我,鼓励我并给我非常多建议的老师们,这些帮助也在我心里留下了长久的温暖和感动,真诚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